为农业发展谋出路,为农民致富架金桥
—— 中国农大“扶贫科技小院”、吉林省富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通榆县新洋丰现代农业服务有限公司合力助推通榆农业发展纪实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始终站在农业科技的最前沿,把他乡当故乡,力图用科技的力量改变通榆这个国贫县的面貌!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始终在为家乡农业发展奔走着、谋划着,殚精竭虑、锐意进取、努力前行!
他们用一个又一个看得见、摸得着、令人欣喜的成果给生活在通榆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以满意交待,他们在为通榆农业发展谋划出路,在为通榆农民致富搭建金桥,并以通榆为中心将智慧和力量向四面八方传递。
创建科技小院,让农业发展有方向

图为吉林省省长景俊海在“扶贫科技小院”调研
通榆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大兴安岭南麓集中连片特困县和吉林省深度贫困县,人口不足37万,耕地面积450万亩,居全省第一。这么大的耕地面积,这么少的人口,造成通榆深度贫困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如何找到摆脱贫困的方法?如何才能实现长富久富?这一系列问题萦绕在中国农业大学专家的脑海里,他们要联合吉林农大、吉林省内涉农高校和科研院所、吉林省富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通榆县新洋丰现代农业服务有限公司等涉农企业,在通榆县委和政府支持下,用智慧的钥匙为通榆农户打开致富大门。
深入调研,找准贫困原因
援手通榆,中国农大"科技小院"团队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科技扶贫。2016年春寒料峭之际,他们围绕通榆农业落后、农村贫困发生率高等系列问题,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调研,他们的足迹踏遍了通榆的每一个乡镇,用一摞摞日记本记下了来自基层的声音。

图为中国农业大学米国华教授(右一)在边昭镇五井子村调研,与吉林日报社驻村第一书记纪德永在一起交流扶贫工作
"通榆十年九旱,一年降水只有300多毫米,不是春旱就是伏旱,要么秋吊,春旱难保苗,伏旱、秋吊难保收,不敢多投,赔了咋办?"
"通榆县耕地确实很多,但除掉沙坨子、碱甸子,好地并不多,'碱巴拉'不长苗,沙坨子难保苗,看似种得多,但实际产量少!"
"说是跟着合作社干有把握,种子化肥都是厂价直供,种、收、卖合作社都管,可咱这儿也没有几个像样的合作社啊!"
"种啥就怕卖不上价,今年贵了明年贱了的,种啥心里都不托底,要是有个加工厂搞订单保回收该有多好!"
……
一句句肺腑之言道出了众多农户的心声。十年九旱的气候条件、东碱西沙的土壤条件等诸多因素,导致了他们不敢投、不想投,久而久之养成了"广种薄收"的耕作习惯、形成了"靠天吃饭"的"懒汉"思想,导致了地方农业生产效率和组织化程度偏低、贫困发生率偏高等问题形成。
找准"病根子"才能开对"药方子"。如何促进通榆县家庭农场、合作社等农业经营主体实现科学发展和转型升级?如何改变通榆小农户"广种薄收"的生产习惯和"靠天吃饭"的传统思想?中国农大专家教授带领研究生们,联合吉林农大、吉林省各科研院所、通榆涉农企业,在通榆县委和政府支持下,开始了"拔穷根"的艰辛历程。他们要在通榆大地上演奏"科技小院"助推精准扶贫的交响乐,他们坚信,一定能让通榆农业发展走出困境。
2016年春,通榆"扶贫科技小院"应潮而生。
明确思路,提升农民素质
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如何激发劳动者内生动力,让农业人"开致富窍"是关键。为此,"扶贫科技小院"通过开展现代农民科技培训和小农户素质提升培训,为家庭农场主、合作社理事长、农村经纪人、小农户打气加油,为通榆农业发展打开"淤堵经络"。
——开展农业骨干带头人科技培训
具有帮扶带富意识和能力的家庭农场主、合作社理事长、农村经纪人都是农村的农业骨干带头人,他们站在农业阵地最前沿,有责任心、有使命感,在如何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如何发展规模农业和效益农业、如何带动更多小农户致富等方面不懈探索着,但由于受自身综合素质束缚,在发展中经常会遇到掣肘问题。为此,"扶贫科技小院"以科技之长和深谋之远补其短板,力助他们发挥帮扶带富作用。

组织农业骨干带头人赶赴湖北荆门新洋丰集团参加培训。图为和袁隆平院士一起。
2016年以来,"扶贫科技小院"专家团队经深入走访调研,在全县各乡镇(场)先后优选了55个有帮扶带富意向和能力的家庭农场主、合作社理事长、农村经纪人为"乡村扶贫科技小院"负责人,并和他们签订了《脱贫攻坚合作协议书》,对他们进行综合素质提升培训。截至2019年5月,累计组织开展集中培训12场(次)。其中,参加中组部、农业部组织的"现代科技农民培训"1次20人,赴黑龙江建三江参加培训1次23人,赴湖北新洋丰集团参加培训1次21人,其它9次为当地"互学互访"全员培训。培训中,累计有1人取得高级农技师资格、15人取得中级农技师资格、14人取得初级农技师资格。经过培训,村级"扶贫科技小院"负责人视野更加开阔、素质明显提高、能力显著提升,自身发展和主动服务小农户发展意识、能力更强。
——开展小农户素质提升培训

在“扶贫科技小院”指导下,瞻榆镇向阳村“建福种植专业合作社”得以突飞猛进发展。图为吉林农大高强教授(右一)在参加现场会的农民讲解种植技术。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扶贫科技小院"联合合作社、家庭农场专门在小农户的地块上创建"双高"(资源高效、作物高产)示范田,通过开办"田间学校",用"从头到尾"的全过程和实实在在的成果"冲击"小农户的眼球。

通榆县乌兰花镇春阳村达成家庭农场在“扶贫科技小院”扶持下快速成长。图为中国农大江荣风教授(左二)、吉林农大高强教授(右二)和家庭农场主王天宇夫妇田间合影。
2016年以来,"扶贫科技小院"联合家庭农场、合作社等农业经济主体在全县累计创建"双高"示范田55块,实现了乡镇全覆盖。农大专家教授和研究生们以示范田为"根据地"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等,从种、管、收进行全程技术指导,生产成本大幅降低、农作物产量明显增高,资源高效和作物高产的"双高"创建成果让合作社理事长、家庭农场主和小农户都大开眼界,形成了"合力共赢"的浓厚氛围。
四年来,从通榆县边昭镇五井子村到瞻榆镇向阳村、从乌兰花镇春阳村到什花道乡岭上村、从新发乡德胜村到双岗镇长青村,在小农户田间地头召开的规模现场会已不下100余场(次),累计有3万余人(次)参加培训。在"扶贫科技小院"指导下,在合作社、家庭农场帮助下,一块块"吨粮田"(亩产2000斤)由小农户亲手打造出来,这一成果着实让他们意识到"守着大片土地过穷日子真是不应该!"
通过开展家庭农场主、合作社理事长等现代农民科技培训和小农户素质提升培训,使"扶贫科技小院"、 家庭农场、合作社、小农户之间关系更加密切,"智志双扶"效果明显。
谋划长远,创新发展模式
脱贫攻坚时间紧、任务重,农大专家教授和研究生们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确立了"扶贫科技小院+"发展模式,力求帮扶工作取得最佳成效。经过3年多努力探索,一条合力助推帮扶工作开展的新路子被踏实,扶贫方式逐渐由"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扶贫科技小院+"模式,加出了共同发展的力量、加出了脱贫致富的信心。
——"扶贫科技小院+"模式促进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济主体发展更科学、规范。
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济主体是带动小农户成长进步和增收致富的核心力量,他们发展势头如何直接影响到小农户。"扶贫科技小院"专家从精选和精心培育家庭农场主、合作社理事长入手,为小农户增收致富培育"领头雁"。3年多来,乌兰花镇春阳村大成家庭农场、通榆县博元家庭农场、通榆县远航家庭农场等16个家庭农场,瞻榆镇向阳村建福种植专业合作社、通榆县华翔玉米种植专业合作社、通榆县新华镇白金种植专业合作社等21个合作社先后加入到"扶贫科技小院"中来,在农大专家教授和研究生的指导下,他们发展势头强劲,快速扩产增容,成为推动当地农业发展和促进小农户脱贫致富的主力军。
——"扶贫科技小院"与各级帮扶单位紧密融合,通过"+"模式探索,使精准帮扶更有力。

在“扶贫科技小院”指导下,吉林日报社在帮扶村边昭镇五井子村发展有机杂粮杂豆产业带动农民致富。图为驻村“第一书记”纪德永在媒体为五井子牌杂粮杂豆做代言。
2016年以来,"扶贫科技小院"专家团队深入到通榆县172个行政村问计,与省、市、县帮扶部门开展广泛交流并建立起合作关系,就如何因地制宜开展精准帮扶、推动农民持续增产增收、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3年多来,"扶贫科技小院"与各级帮扶部门合力并肩开展帮扶工作,所帮扶的贫困村生产条件明显改善、新型农业经济主体显著发展、小农户素质明显提升、农业产业链条逐步延长,农产品向品牌化发展并走入商超、走出通榆、走向全国。
“扶贫科技小院”为通榆农业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引领着通榆农业走向现代、走向绿色,引领着通榆农民走向小康、走向富裕。

在“扶贫科技小院”指导下,吉林省监狱管理局在帮扶村新华镇育林村发展马铃薯种植业并建起粉条加工厂带动农民致富。图为驻村“第一书记”王有思(左一)在向县领导汇报马铃薯种植业和粉条厂发展情况。
强化科技服务,让种植变得更轻松
吉林省富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富田农业)成立于2007年春,至今已有12年的历史。12年来,公司始终恪守“为农民着想,为农民做事,对农民负责,让农民放心”信条,努力进取,追求卓越,执着于做农业发展的引领着、农民致富的贴心人,以“稳健、热忱、高效、优质”赢得了种植户的赞誉和青睐,赢得了中国农业大学、吉林农业大学、吉林大学、吉林省农科院等涉农科研院校(所)的高度关注。
坚守初心,把好种肥关口
曾几何时,有无数不法商贩趁农资市场管理不规范之机,借通榆县十年九旱气候条件和东碱西沙土壤条件之势,将无数假种、假肥倾销到不明真相的通榆种植户手中牟取暴利,结果是严重损害了种植户的利益、伤了种植户的心,使种植户产生迷茫心理,进而导致对种植业失去信心。
富田农业应通榆农业发展需要而生,“视劣为敌,妒假如仇”,坚决抵制坑农害农行为,十二年如一日,坚守初心,做种植业的守护者,为种植户把好种肥第一关。

全县种植业观摩会在瞻榆镇向阳村“建福种植专业合作社”“双高”示范田召开。图为合作社理事长王建福在发表丰收感言。
王建福是通榆县瞻榆镇向阳村“建福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他专注于种植业、专注于走合作发展之路,对自己对别人高度负责,不经过专业部门检验的农资坚决不用,检验合格的农资还要经过亲身试验。2007年,他在选购农资的时候走进了刚刚成立的富田农业,被公司“正念、利他、厚德”六字理念吸引,他把想选购的种子、化肥采样送到质检部门检验,结果是全部合格;然后在试验田里试验,结果是全部高产,从此王建福与富田农业结下了不解之缘。“富田农业的种子化肥拿过来就可以放心用,不用再做试验耽误时间了,这是一家负责任的公司!”王建福信心十足地说。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全县种植业观摩会多次在王建福的合作社里召开,越来越多的种植户通过王建福认识和认可了富田农业。
“不让任何一个种植户走弯路,要让他们有越来越大的安全感、成就感、获得感和幸福感!”富田农业负责同志向全社会承诺掷地有声、铿锵有力。
自富田农业成立之日起,就与国内知名种业联合,培育适合通榆气候条件的适应高效种植品种;与国内知名肥业联合,研发适合通榆土壤条件的适应高效肥料,保障种植实现高产高效。特别是得到实力非凡的中国农业大学、吉林农业大学、吉林大学、省农科院等高等涉农院校(所)的巨力支持,为种植业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不忘宗旨,抓实科技服务
以科技服务促农业发展是富田农业永远不变的宗旨,12年来,公司科技实力不断增强,服务热情有增无减,从聘请本地农口专家指导农业生产到公司专业科技团队建设,从省内涉农高校院所关注到中国农业大学“扶贫科技小院”巨力支持,富田农业努力前行,逐步成为种植户心中的“三甲”级庄稼医院。

中国农业大学、吉林农业大学科研团队举办田间课堂指导高产高效创建活动。图为科研团队的研究生们和种植户一起。
张志辉是通榆县新发乡联合村的农民党员,在富田农业支持下创办了“通榆县张志辉家庭农场”,发展规模农业带动村民致富,几年来通过土地流转耕地面积扩大到400多公顷,面对取得的成绩,他深有感触:“良种良肥很重要,良法更重要,要想产量高,管理必搞好!”“测土配方施肥很关键,种什么作物施什么肥,你不知道土壤里啥元素多、啥元素缺,一测就明白了,避免了因为投错肥而造成浪费,这个方法太科学了!”“种了这么多年庄稼,就知道天旱了要浇地,可真没寻思过,因为浇地时间不对会影响产量!”“耥地的时候,垄深多少、垄宽多少、垄沟是否应该有‘坐土’、垄台应上多少土,这往往都是被忽略的细节,也是减产的重要原因!”……这些都是富田农业专家给出的“细方子”,张志辉认真实践,再把实践结果传给别人,他不仅成为当地“响当当”的家庭农场主,而且成了名副其实的科技示范户。
富田农业牢牢抓住科技服务平台建设,通过富田农业网站、富田农业公众号、富田农业微信群、《富田农业》简报,让科技传播更加快速、科技服务更加便捷,将种植户和富田农业牢牢“扭”在一起。
屈艳丽是通榆县团结乡解放村青年女农民,在富田农业的支持下创办了“通榆县团结乡解放村屈艳丽家庭农场”,2016年成为解放村“扶贫科技小院”负责人。由小农户发展到家庭农场主、由10亩田扩大到40公顷耕地,屈艳丽历经了20多年时间,她深知小农户发展之不易,细心关注农业生产信息,避免损失发生。2016年冬,富田农业网站、富田农业公众号、富田农业微信群、《富田农业》简报同时转发了农业专家关于“2017年北方将大范围爆发玉米粘虫,要严加防范,以免造成重大损失。”的预测信息,屈艳丽通过微信群将此信息和专家给出的防治方法广为传播。2017年8月,玉米粘虫果然在通榆大面积爆发,由于提前防范,她种的40公顷玉米毫发无损,周边有采取防范措施的小农户也安然无恙。“有富田农业的科技服务平台就是好,专家预测让我们提前做好防范,避免了一场重大损失,要不然一年就白忙活了,不知道得赔多少呢!”屈艳丽感动而又庆幸地说。
倾力扶持,培树致富典型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树立样板是富田农业坚持长久的做法,他们用一个又一个典型来感召种植户,给种植户信心和力量。
王天宇是乌兰花镇春阳村大成家庭农场的农场主,原本是小农户的他,在全县种植业观摩会上结缘富田农业,从此走上规模农业发展之路。“我的想法得到了富田农业的支持,他们帮我办了家庭农场的营业执照,还帮我在邮储银行贷款40万,把‘扶贫科技小院’建在了我的家庭农场,没有富田农业的支持就没有我的今天!”原本只有不足10公顷耕地的王天宇现在已拥有80多公顷耕地;原本玉米公顷产量1万多斤现已突破2.7万斤;原本年收入不足5万元现已突破50万元,王天宇因为结识富田农业而改变了人生航向、改变了人生质量。在他的带动下,有200多户农户发家致富,有60多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扶持种植大户、合作社、家庭农场带动农户(贫困户)发家致富奔小康”是富田农业合作社联合社提出的响亮口号,也是践行12年之久的诺言。12年来,富田农业通过实现“一降三提升”目标(降低生产成本、提升单位产量、提升农产品质量、提升种植户收入)赢得了越来越多种植户的赞誉,这里凝聚着富田农业人的热情、汗水和智慧,他们在描绘着一幅美丽的现代农业画卷,在修建着一座通往小康、通往富裕的金色桥梁,是他们让种植业变得更加轻松!
延长产业链条,让农民致富有保障
既要高产又要有个好收入是每个种植户的最高期待,通榆县新洋丰现代农业服务有限公司于2016年应运而生,这是一家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农业科研及成果转化、农产品深加工与销售等业务为一体的现代农业服务企业,公司的愿景就是要回应种植户的期待,实现他们“收在地头、卖在村头”的目标。
2016年,中国农业大学把通榆“扶贫科技小院”工作站设在这里,吉林大学把“吉林省生物质改良盐碱土壤及现在绿色农业工程研究中心”设在这里,公司以强大实力力助通榆农业发展。
2017年,由通榆县新洋丰现代农业服务有限公司投资1000万元,占地1万平方米的“通榆县新洋丰农产品深加工项目”在通榆县经济开发区落成并达产达效。该项目涉及有机玉米、水稻、谷子、绿豆、大豆等农产品订单种植、回收、加工、包装、销售业务,年可加工有机玉米1万吨、有机水稻1万吨、有机谷子1万吨、有机绿豆0.5万吨、有机大豆0.5万吨。2017年以来,共与1万余农户(其中贫困户3300余户)签订了订单回收合同,所有农产品都在中国农业大学“扶贫科技小院”和“吉林省生物质改良盐碱土壤及现代绿色农业工程研究中心”全程指导监督下生产;所有深加工产品通过线上、线下渠道销售。
2017年,通榆县新洋丰现代农业服务有限公司与吉林省监狱管理局在通榆县新华镇育林村投资500万元联建(管)“育林村米面深加工项目”和“育林村粉条粉丝加工项目”,带动育林村发展有机杂粮杂豆种植业和马铃薯种植业、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在“扶贫科技小院”指导下,在通榆县新洋丰现代农业服务有限公司和吉林省监狱管理局的支持带动下,现今育林村有机杂粮杂豆种植面积已经发展到150公顷,马铃薯种植面积已经发展到110公顷,辐射带动农户110户(含贫困户38户)并全部销售到育林村米面加工厂和育林村粉条粉丝加工厂,真正实现了“收在地头、卖在村头”目标。

图为财政厅厅长谢忠岩就通榆县新洋丰农产品深加工项目建设情况在新发乡德胜村调研。
2018年,通榆县新洋丰现代农业服务有限公司与通榆县亿丰豆制品加工有限公司在通榆县开通镇富强村联建(管)通榆县亿丰豆制品厂、通榆县亿丰酱菜加工厂,通过订单回收发展庭院经济。2018年以来,富强村累计有63户农户(18户贫困户)与公司签订有机黄豆、辣椒、黄瓜、芹菜、萝卜、丝瓜等作物订单回收合同,公司按照“扶贫科技小院”有机农产品种植规程要求保障回收,农户“一亩园”收入在3800元以上,最高收入达6000元。
2019年,通榆县新洋丰现代农业服务有限公司与吉林大学联建(管)边昭镇佟家店村年产50吨代餐粉生产车间、年产500吨酱菜生产车间、年产2000吨杂粮生产车间,目前土建工程已开工建设,预计2020年达产达效。
截至目前,通榆县新洋丰现代农业服务有限公司通过自建和联建(管)方式,在通榆各乡镇已开办以“通榆县新洋丰农产品深加工项目”为“龙头”的农产品深加工“微工厂”6个,辐射带动种植户6100余户(含贫困户3500余户),三年规划农产品深加工“微工厂”全县16个乡镇实现全覆盖,逐步实现农产品就地转化和拉动农民就业的“双赢”目标。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0436-4263558
18443688966
18904463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