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关注“科技小院”发展 心手相牵助力乡村振兴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资源环境与粮食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张福锁来通榆“科技小院”考察
发布时间:
2020-10-14
深度关注“科技小院”发展 心手相牵助力乡村振兴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资源环境与粮食安全研究中心
主任张福锁来通榆“科技小院”考察
九月通榆,秋意盎然。
9月24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资源环境与粮食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张福锁,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李晓林、米国华,吉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教授高强一行来通榆“科技小院”考察,并在通榆县新洋丰现代农业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通榆新洋丰)为通榆“小米科技小院”揭牌。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副理事长张建华、吉林农业大学常务副校长张越杰、吉林省科协科普部部长姜秀玲、通榆县县政府副县长戚英喜以及县科协负责同志一同考察。

继2009年中国农业大学第一个“科技小院”在河北曲周成立,到今天“科技小院”服务触角已延伸到通榆;从2015年中国农业大学专家团队首次来通榆考察,到今天院士带队亲临这片沃土,张福锁院士要“亲眼看、亲耳听、亲手摸”“科技小院”给通榆带来的变化。



在通榆“科技小院”成果展厅,张福锁院士驻足观看、仔细倾听、详细询问,了解通榆“科技小院”“零距离、零时差、零门槛、零费用”服务开展情况,了解科研成果转化情况,了解对转变通榆农民思想、推动通榆农业现代发展和绿色发展、把关粮食安全起到了哪些促进作用,他了解的每个问题关乎民生、关切发展。

当了解到通榆“科技小院”的专家团队能够立足通榆县情开展科研,努力实现科研成果就地转化,推动通榆脱贫攻坚时,他非常高兴,并鼓励中国农业大学、吉林农业大学的专家教授和学生们要继续扎根通榆,把通榆“科技小院”做大做强,把论文写在通榆大地上,让“科技小院”这颗大树在通榆长青、长兴,为通榆乡村振兴做出更大贡献。









在通榆,“科技小院”与通榆新洋丰心手相牵谋求发展,得到通榆县委政府大力支持。张福锁院士与通榆新洋丰总经理毕见波亲切交谈,了解企业发展状况,倾听企业对“科技小院”未来发展建议。当了解到企业在“科技小院”扶持下顺利完成转型升级,成为当地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吉林省五星扶贫龙头企业,企业打造的品牌农产品通过国家扶贫832平台销售额已过千万、位居全国第四位时,张福锁院士特别高兴,他鼓励企业要继续发展壮大,在把好粮食安全关的前提下,加大农产品品牌建设力度,引领当地农业现代发展、绿色发展,引导当地更多农民走上致富道路。


随后,张福锁院士与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副理事长张建华、吉林农业大学常务副校长张越杰、吉林省科协科普部部长姜秀玲为通榆“小米科技小院”揭牌,他寄语通榆农业绿色发展、把更多种类和数量的安全粮食送上全国人民的餐桌。


边昭镇昭福家园“爱心超市”在通榆“科技小院”和通榆新洋丰以及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爱心企业扶持下茁壮成长,成为当地开展“智志双扶”,推动乡村治理转型的重要力量,对此张福锁院士深表关注,他深入“爱心超市”了解运营状况,为什么取“爱心超市”这个名字,超市运营成本来源是什么,群众参与度如何,未来发展面临哪些状况等等都一一探讨。当了解到昭福家园的每一名群众都能积极参与到村里组织的活动,凭获得的积分,用积分卡到“爱心超市”每周领取所需商品;因为“爱心超市”,村民们主动参与乡村治理的能动性显著提升,已由村民逐步向小区市民转变时,张福锁院士对昭福家园“爱心超市”这种创新管理模式给予高度评价,他说,“‘爱心超市’这个载体搭建的好,凭积分换取所需商品的方法想的好,政府组织活动,群众在活动中获得积分换取商品,这种做法不仅提升了政府公信力,而且把群众的思想凝聚了起来,希望能够持续下去,发扬光大。”





当了解到“爱心超市”运营资金来源已由原来的政府筹资、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捐资,到现在的昭福家园居民通过在“爱心超市”农产品种植基地参加农业生产赚取资金时,张福锁院士感到由衷高兴,他说,“这是‘智志双扶’的显著成果,是扶贫方式由‘输血’向‘造血’形式转变的生动例子。”张福锁院士到“爱心超市”农产品种植基地踏查,与正在田间劳动的群众亲切交谈,还深入到吴国祥、潘桂杰两户贫困户家中交流慰问。





“科技小院+”模式是通榆“科技小院”的五年发展成果。五年来,通过“科技小院”+家庭农场+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科技小院”+帮扶部门+农业服务企业+农户(贫困户)探索和实践,“科技小院+”模式聚合力量、整合资源,帮扶带富成效显著。
9月25日,张福锁院士一行来到通榆县乌兰花镇春阳村大成家庭农场、通榆县新华镇育林村米面和粉条加工厂考察。
五年前,乌兰花镇春阳村青年农民王天宇创办大成家庭农场,但苦于缺资金、缺技术,农场发展停滞不前。是在通榆“科技小院”和通榆新洋丰的扶持下让他快速走出困境,迎得顺利发展,从2016年的25公顷土地扩大到2020年的120公顷土地,从玉米公顷产量1.3万斤提升到现在的2.7万斤,王天宇在家庭农场里收获满满。“没有‘科技小院’和通榆新洋丰的扶持,就没有我今天的成绩,感谢‘科技小院’的专家们!感谢张院士!”王天宇面对张福锁院士的到来激动不已。

通榆“科技小院”流动工作站就设在王天宇家中,他和专家教授以及大学生们早已建立起“鱼水深情”。张福锁院士说:“我早就听说了你的名字,年轻有为,好好干,成为你们这儿响当当的农业专家,带领更多的乡亲们致富!”



王天宇把示范田建在贫困户地里,他帮扶的贫困户陈海军种植玉米连年增产增收,今年的“玉米高产高效种植示范会”又在陈海军地头召开,当得知张福锁院士一行前来考察时,本来想讲几句丰收感言的陈海军激动得不知如何表达,连连说:“感谢‘科技小院’,感谢王天宇!”2016年以来,在王天宇帮扶下全村8户贫困户脱贫,辐射带动220多户农户通过发展种植业走上科技致富的道路。

在乌兰花镇春阳村大成家庭农场“科技小院”示范田,张福锁院士对通榆“科技小院”的中国农业大学和吉林农业大学专家教授和学生,对正在通榆县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吉林大学学生提出殷切希望,并嘱托他们努力成长为社会需要的栋梁之才。

通榆县新华镇育林村米面和粉条加工厂是在“科技小院”指导下,由吉林省监狱管理局和通榆新洋丰联建联管的农产品深加工及销售企业,通过推行“科技小院”+帮扶部门+农业服务企业+农户(贫困户)模式,实现了农户增产增收、农业服务企业服务提质增效、帮扶部门帮扶工作更加有力的“多赢”。
张福锁院士先后走进米面加工厂、粉条厂、贫困户田间考察,与企业负责人交流,与贫困户交流。







在农产品生产加工车间,张福锁院士与吉林省监狱管理局驻育林村第一书记王有思、与通榆新洋丰总经理毕见波亲切交流,问原材料来源、问加工厂产能、问产品销路、问用工情况,当了解到所有原材料都是在“科技小院”指导下由育林村和周边村农户生产,加工厂产能在逐年提高,产品销路逐步扩大,厂子吸收村民特别是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进厂打工时,张福锁院士对育林村这种模式给予高度的肯定,他说,“在你们这里不仅实现了农业绿色发展,而且实现了产业发展,农户‘打在地头、卖在村口’提高了农民种植积极性,贫困户种地打工两不误,这样的模式值得推广。”



李洪生是育林村贫困户,他在“科技小院”、通榆新洋丰、育林村米面和粉条加工厂帮助下早已脱贫。李洪生说:“我在粉条厂打零工一天能赚100元,一年打零工时间能超过三个月;在‘科技小院’和通榆新洋丰帮扶下种一公顷高粱,去年打了一万六七千斤,两方面收入一万多块,生活上没问题。”在育林村,像李洪生一样,在“科技小院”、帮扶部门、通榆新洋丰帮扶下实现脱贫的还有30多家。

在通榆,“校、政、企、农”融合发展的“科技小院”模式打造成型,实现了人才培养由“1.0”模式向“2.0”模式的转型升级,对此,张福锁院士感到由衷欣慰,他给通榆“科技小院”做出了“优”的评价,并寄语通榆“科技小院”长兴,为通榆农业现代发展、绿色发展,为通榆乡村振兴做出更多、更大贡献。
通榆县新洋丰现代农业服务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