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在“科技小院”起航
发布时间:
2019-01-08
人物简介:毕见波,男,生于1971年,吉林省通榆县人,吉林省劳动模范,政协通榆县第十三届、十四届委员会委员,通榆县农资行业协会会长,通榆县新洋丰现代农业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2016年全国脱贫攻坚战打响,他主动请缨,作为联络人与中国农业大学、吉林农业大学、通榆县委县政府、通榆县新洋丰现代农业服务发展有限公司、通榆县二十多万农民朋友共同搭建起“扶贫科技小院”,成为通榆县扶贫科技小院第一人”
科技小院:点亮梦想扩大朋友圈上大学,曾是毕见波的梦想,造福家乡,让脚下的土地变成“希望的田野”,更是他的梦中之梦。然而由于家境贫寒,他的大学梦没能实现他面对现实为了改变家境先是当了小学教师后又做起了化肥生意。但是他造福家乡的梦想始终没有改变。
毕见波勤于学习,不放过任何成长进步的机会。天道酬勤,而机遇又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2016年,在湖北新洋丰肥业考察和黑龙江建三江学习期间,他与中国农业大学专家教授结识,对中国农业大学“扶贫科技小院”产生浓厚兴趣,并赴河北曲周、吉林梨树“科技小院”考察。“科技小院”的故事让他感动和震撼,“零距离”“零时差”“零门槛”“零费用”的贴心服务让他体验到中国农业大学的使命和担当。“科技小院”能改变区周,就一定能改变通榆!
正是怀抱这份信念,毕见波结缘“扶贫科技小院”,把2016年定为人生转折点,下定决心投身农业,并担当起通榆“科技小院”负责人。由此,他的人生之路变宽了,成长的步伐变快了。“要把“扶贫科技小院”镶嵌在有影响力的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户里,培养出更多的“不走”专家,那样示范带动作用才会更强、更有利;通过“扶贫科技小院+”模式推动“精准状贫”,那样扶贫效果オ会更明显。”毕见波的这一想法得到了中国农业大学、吉林农业大学专家教投的认可和支持。在之后的日子里,他把多年培养起来的“弟子”和“扶贫科技小院”紧紧地加在了一起,于是相得益彰,地沃粮丰,果硕花香。
道路决定梦想。谈及当初,毕见波说:“不怕你们笑话,在科技小院的新模式开展之前,我就是一个卖化肥的。”“之前开示范观摩会,我得自己花钱请农民吃饭,人家都不愿意来,组织起来很难,媒体的报道就更不现实了。现在有了科技小院的新模式,农民们看到了科技的力量,实实在在地富起来了,科技意识也日益提高。”让毕见波觉得最大的改变莫过于朋友圈的改变。自从开始和科技小院合作,他的大学梦仿佛一点点地实现了,人生格局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以前他的朋友圈全都是“如何卖化肥”的朋友,而现在,通榆县的县委书记孙洪君来家中做客,县长刘振兴亲自到現场指导,吉林日报社社长张育新和他一起唠家常,成为好朋友。
由于朋友圈的改变,毕见波的人生格局今非昔比。社会各界对“科技小院”的认同感逐渐加深。而中国农业大学的教投、专家的真情付出更令他感动。老师们起早贪黑去田间考察,又披星戴月赶回学校,一点一滴的举动更坚定了毕见波要将“科技小院”做到底的决心。他说:“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它点亮了我的人生梦想。”
科技小院:助力梦想起航,打造品牌农业
“科技小院”不仅帮扶贫困户,更有力地推动了当地农业的转变与发展。“以我们新洋丰企业为例,现在所采用的中国农大、吉林农大扶贫科技小院+模式,得到社会各界高度认可,各产业均取得骄人成果。我们向现代农业转型初见成效,成立了育林粉条厂、米面加工厂,有了笨笨食品,绿港現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吉林大学現代绿色农业研究中心又落户新洋丰农业,我们致力于品牌农产品的渠道建设和品牌打造,将产业链条从“田间延伸到了“餐桌”。曾经通榆的天然地理条件不好,盐碱地也是当地一直贫困的原因之一。
但如今依靠通输县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化劣势为优势,打造绿色、有机、弱碱性农产品。我们的品牌农产品打造也初见成效,五井子系列农产品,育林粉条、育林米面、笨笨瓜子、向海泥湾弱碱小米都已相继问市,并得到家庭农场主、合作社、种植大户、合作伙伴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最大化地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毕见波说:“企业经营过程中不仅收获了市场,更收获了百姓的口碑。企业壮大之后反哺社会,呈现出一种良性循环的状态。”
吉林大学作为通榆县的一对一帮扶高校,之前也投入大量资金用于通输县脱贫但都效果甚微。今年吉林大学校长李元元在通榆县参观“扶贫科技小院”示范田及相关产业之后,不仅感慨科技小院的力量。与“科技小院”合作后,扶贫效果非常喜人。“现在吉林大学食堂吃的都是我们产的粉条。”毕见波自豪的说。
吉林省邮储银行在“科技小院”考察后提出一条惠民政策:凡是科技小院推荐的贫户即可申请绿色通道贷款三万元。这也表明了社会对于科技小院的认可。
科技小院:春风化雨百业兴旺
2016年春,在通榆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毕见波投资1000万元在通榆县经济开发区建设集“现代农业科技培训、农产品加工销售、仓储、物流”等职能为一体的通榆县新洋丰现代农业服务有限公司,并在第一时间与中国农业大学、吉林农业大学开展合作,通过“扶贫科技小院”+帮扶部门+通榆县新洋丰现代农业服务有限公司+农户(贫困户)”模式带动农户(贫困户)致富。自2016年以来,公司每月组织一次“农业精英培训”三年来累计培训合作社理事长、家庭农场主、种植大户等农业精英728人(次),在中国农业大学、吉林农业大学专家教授的培养培训下,农业精英指导农业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发展农业事业眼光更远,成为推动通榆农业发展的顶梁柱:全县以“新洋丰”冠名的“新洋丰向阳建福种植专业合作社”“新洋丰边昭五井子种植专业合作社”等种植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已发展到12个,合作社(家庭农场)成员1268户,其中含贫困户313户;公司各类农产品加工产能逐年提升,由2016年的年加工产能1.1万吨提升到现在的2.8万吨;公司以“五井子佳村淘”“向海泥湾”“村小ニ”为商标的各类农产品成品通过电商和实体店等通道销往全国。在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带动下,农户(贫困户)“收在地头、卖在村头、实惠最多”目标逐渐实现。
扶贫科技小院”服务触角最早开始于边昭镇五井子村。该村的帮扶单位是吉林日报社。由于长期的“慵懒散”思想,五井子村致富动力不足,多数百姓的生活还处在温饱和贫困边缘。2016年春,毕见波和中国农业大学米国华教授来到五井子村,与吉林日报社驻村第一书记纪德永、与村委成员对心交谈,了解实际情况。经过反复研究,确定了发展模式,2016年底,“扶贫科技小院”在五井子村贫国户韩孝先的玉来地里开了一个大規模的农业丰收现场会,由“贫科技小院”指导,由帮扶单位和新洋丰现代农业务有限公司提供农资,由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田间管理,韩孝先玉米公顷产量突破2.1万斤,销售1.7万元,当年实现脱贫,吉林电視台对此进行了专题报道。同时,由“扶贫科技小院”吉林日报社、新洋丰现代农业服务有限公司共同打造的“五井子”牌农产品走进省域、走进京城热销。
同样因为科技小院而改变命运的还有新华镇的育林村,这里是远近闻名的软弱涣散村,吉林省监狱管理局开展帮扶以来投入大量资金为该村打农田井、上电、修路、建文化大院,村屯面貌明显改观。为彻底脱贫,改善村貌,省监狱管理局领导和下派驻村干部王有思与毕见波的“农业龙头企业拉动促脱贫”思路不谋而合,省监狱管理局决定再投500万,与通榆县新洋丰現代农业服务有限公司合作,在育林村建设米面加工厂和粉条加工厂把“扶贫科技小院”设在育林村。2017年春,“扶贫科技小院”+帮扶单位(省监狱管理局)+通榆县新洋丰现代农业服务有限公司+加工厂+种植专业合作社+农户(贫国户)发展模式确立;2017年冬,育林村米面加工厂、粉条加工厂投产达效,育林村民生产出的农产品全都卖进了加エ厂,育林村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成为了厂里的工人,“育林小米”“育林石磨全面”“育林粉丝”“育林粉条”走进了商超、走上了餐桌。育林村的喜人帮扶成果登上了央视荧屛。
科技小院:绘就蓝图拓展未来
创建“科技小院”,无疑踏准了时代的节拍,因为它契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与精准扶贫战略,更是实現农业产业化、发展现代农业的希望之路。自2016年省、市、县各级帮扶部门开展对口帮扶以来,毕见波深入到全县各行政村,与各级帮扶部门、村两委成员、农户(贫国户)就农业产业化问題进行深入交流,并将通榆“扶贫科技小院”“校、政、企、农”相融的扶贫想法予以宣传,在此期间,““扶贫科技小院’+帮扶部门+企业+农户(贫困户)”的具体帮扶路子越走越宽。“科技小院”对于通榆县的农业技术的植入与帮扶,更是为通榆的农业兴旺农民增收创造了良好条件。这些年,毕见波对于“科技小院”对于通榆县的改变是真真实实地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他总结了科技小院的几大效果:一是对农业科技的支持。以玉米为例,科技小院成立这三年来,通过小院的帮助通榆县一公顷的平均产量高达5000斤以上,收益前后增长50%。对此毕见波总结为三个真心:真心植入,真心帮扶,真心有效果。二是对大户和企业情怀的培养。新洋丰作为农资市场的领头羊同时也是良心企业的代表,每年对科技小院选拔出来的贫困户代表无偿提供优质的种子、化等,同时采用先富的大户带贫困户的模式良性运转着。三准确把握国家动向,使得扶贫向扶智(志)方向转移,打通了扶貧的最后一公里。扶贫科技小院的成立,使得当地农民真实地获利,生活也在慢慢变好。“扶贫科技小院”作为农民脱贫的新纽带而广受百姓与社会好评,贫困户、大户、企业的良性循环为通榆县脱贫和共同富裕绘出了美好蓝图。“科技小院”作为专家与农户科技与企业交流沟通的平台,培养了一大批兴农人オ,有力地推动了通榆经济发展与脱贫致富迈上新时代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