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轮驱动 构筑通榆现代农业“桥头堡”
发布时间:
2017-11-25
“农业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我们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和依靠农业科技进步,走内涵式发展道路。”2013年11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农科院召开座谈会时指出。
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要以科技为支撑走内涵式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2016年3月8日,习近平参加湖南代表团审议时表示。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优化经营结构,把促进规模经营与脱贫攻坚和带动一般农户增收结合起来。”2016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
“积极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多种类型的新型农业服务主体开展代耕代种、联耕联种、土地托管等专业化规模化服务。”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
⋯⋯
一句句肺腑之言饱含着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农业发展的关切之情;一项项科学决策,表明了党中央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信心和决心。中国农业已经踏上大发展、快发展的征程。
“扶贫科技小院”为通榆农业插上金翅膀
中国农业大学作为全国农业科研院校的“龙头”,一直走在推进农业科技进步的最前沿,是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中坚力量。
2009年,中国农业大学张福锁、李晓林教授带领学生,在河北省曲周建成了第一个“科技小院”,开始了“零距离、零时差、零费用、零门槛”服务农业、农民的崭新历程。截至2016年底,“科技小院”已在全国建成81个,覆盖21个省(区)。对农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凸显出来。
2016年春天,中国农业大学响应国家号召,主动参加到脱贫攻坚战役中来,并在100个国家级贫困县中选中了通榆县,在通榆建立“科技小院”,助力通榆脱贫攻坚。并与“精准扶贫”紧密结合,命名为“扶贫科技小院”。
通榆“扶贫科技小院”建成一年以来,立足当地气候土壤条件,紧贴当地农业发展实际,开展适应性高效农作物栽培增产增效技术研究,均取得了可喜成果,实现了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具体目标,对通榆农业发展和农民素质提升起到了强大推动作用。通过“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带动贫困户,精准扶贫,致富脱贫”模式试点,全县被列入试点范围的95户贫困户实现当年脱贫。同时,通过高端培训,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的生产能力和示范带动能力显著提升,为农业现代化、规模化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吉林日报》、吉林电视台等省、市、县各级媒体均对“扶贫科技小院”取得的成果进行了报道。
“扶贫科技小院”现代农业协会成立
2017年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攻坚年,也是通榆脱贫攻坚决胜年。
为充分发挥“扶贫科技小院”作用,由中国农业大学牵头,吉林农业大学、湖北新洋丰集团等科研院校和农业企业参与的“扶贫科技小院”现代农业协会成立,并确立了明确的发展目标:以“一降三提高”为核心内容,实施“扶贫科技小院现代农业协会+”模式,多轮驱动,构建通榆现代农业“桥头堡”。
——“扶贫科技小院”现代农业协会:立足全链条现代农业发展,向农村经济主体提供最权威、精准的科技支持。2017年,为推动设施农业、庭院经济、特色种养业、中草药种植业发展,专门成立“设施农业”专业协会、“庭院经济”专业协会、“特色种养业”专业协会、“中草药种植”专业协会。
——“一降三提高”:“一降”是指降低生产成本;“三提高”是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农民农业收入。
——“扶贫科技小院现代农业协会+”:“扶贫科技小院”现代农业协会+通榆新洋丰现代农业综合服务平台+农机专业合作社+种植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农户。
“扶贫科技小院”全力开展工作助推发展
通榆“扶贫科技小院”现代农业协会的成立,标志着“扶贫科技小院”的发展又跃上一个新的台阶。2017年有更多动作支持通榆农业发展。
吸收协会会员。在通榆县22个乡镇(场)通过严格审核,吸收“扶贫科技小院”现代农业协会会员22名,吸收“设施农业”专业协会、“庭院经济”专业协会、“特色种养业”专业协会、“中草药种植”专业协会会员各16名。原则上,“扶贫科技小院”现代农业协会每乡镇(场)吸收1名会员,其它专业协会每乡镇吸收1名会员。会员享有“扶贫科技小院”现代农业协会以及相关专业协会规定的权利和待遇。
建设“扶贫科技小院”培训基地。本着以协会会员为依托原则建立培训基地、组建微信群,协会会员即为当地开展培训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微信群管理者,享有协会规定的权利和待遇。建立协会微信公众平台,实现快速传播农业政策信息和现代农业科技、快速解决农业生产难题(问题)的目标。中国农业大学定期与随时组织专家开展培训活动,通过基地培训、田间地头现场培训、微信培训手段提升协会会员及农户应对现代农业生产的能力。
建设“测土配方施肥”大数据库。在2016年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实施的基础上,2017年通过加大投入建设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中心,增加科技人员数量扩大样本采集范围,细化数据分类等手段,实现“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多点覆盖、多面受益目标,为推进全县种植结构调整,为发展设施农业、庭院经济、特色种植业、中草药种植业提供更加准确的技术支撑。
开展“推优”“评先”活动。在“扶贫科技小院”现代农业协会和各专业协会会员中开展“推优”“评先”活动,在“推优”“评先”活动中,被评为先进和优秀的,由“扶贫科技小院”组织,参加中组部、农业部等举办的高端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训(颁发证书),并赴全国农业发达地区参观考察。
“一降三提升”在2016年就得到了充分证实。在降低生产成本上,通过“扶贫科技小院”协调,实现了全国高端农资企业与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的无缝对接,使生产成本大大的降低;通过大面积推广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玉米产量提升45%以上,有效提高了农业收入;通过实施“专业合作社+”模式,探索出一条“扶种植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带动贫困户,精准扶贫,实现小康”的成功扶贫模式。
2017年,通榆“扶贫科技小院”现代农业协会的成立,将使“扶贫科技小院”的指导作用和组织带动作用更强,其中“扶贫科技小院现代农业协会+”模式,促进了全链条现代农业发展。“+通榆新洋丰现代农业综合服务平台”实现了农业产业链条的有效延伸,形成了“协会引导、公司带动、合作社拉动”的农民收入提升保障。“+农机专业合作社”,既解决了农机专业合作社普遍“吃不饱”的问题,又解决了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缺少农机动力增加生产成本的难题,不仅为农机专业合作社拓宽了服务渠道,更为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节省了资金,降低了生产成本,注入了新血液。
“扶贫科技小院”多轮驱动,构筑通榆现代农业“桥头堡”,“小院”演绎大文章!
优质高粱品种:领科609,根系发达、茎秆粗壮、抗旱、抗病害、耐瘠薄、抗倒伏、产量高
领科609
一、特征特性:
1、种子性状:种子深褐色,圆型粒。
2、植株性状:幼苗绿色,芽鞘绿色,株高168厘米,花粉量大。
3、果穗性状:果穗纺锤型,穗长31.4厘米,穗粒重106.1克,角质率40%,着壳率4.4% 。
4、籽粒性状:籽粒红色,红色壳,千粒重33.8克。
5、品质分析:籽粒含粗蛋白11.85%、粗脂肪3.25%、粗淀粉73.98%、单宁0.06。
6、抗逆性:经吉林省农科院植保所人工接种抗病(虫)害鉴定结果:中抗丝黑穗病(15.6Mr),吉林省农科作物所田间自然发病结果:0。
7、生育日数:中早熟品种。出苗至成熟121天,需≥10℃积温2450℃左右。
二、产量结果:
2002年国家区域试验7点平均公顷产量8845.4公斤,比1号对照品种敖杂1号增产15.6%,比2号对照内杂5号增产7.0%;
2003年区域试验6点平均公顷产量9167.1公斤,比1号对照品种敖杂1号增产14.3%,比2号对照品种内杂5号增产7.7%。两年区域试验平均公顷产量8993.8公斤,比1号对照品种敖杂1号增产15.1%,比2号对照品种内杂5号增产7.3%。2003年国家生产试验6点平均公顷产量9084.7公斤,比1号对照敖杂1号增产14.6%,比2号对照内杂5号增产7.7%。
2011年吉林省生产试验3点平均公顷产量8570公斤比对照四杂25增产7.8%。
三、栽培要点:
1、播期:一般5月中上旬气温回升、温度稳定在10℃时播种。
2、密度:一般公顷保苗12万株左右。
3、施肥:播种时亩施磷酸二铵每亩150kg。拔节前结合趟二遍地,每亩追施尿素15kg。
4、病虫害防治:在7、8月份发现蚜虫危害时,应及时喷洒乐果控制蚜源。
四、适应区域:
吉林省高粱中早熟种植区。
优质玉米品种:领科128、领科189、和育189,根系发达、抗虫、抗旱、抗倒伏、高抗大斑病害、产量高
领科128
中国最年轻育种家魏巍(陪同习近平主席访美)最新倾情奉献领科128(产地金庆)高抗虫,高抗病,高抗瘤黑粉病,高抗旱,抗倒伏,米质好,产量高!
特征特性:在适应区出苗至成熟生育日数为126天,需≥10℃活动积温2650℃.株高275厘米,穗位高100厘米,成株可见18片叶。果穗柱型,穗轴红色,穗长23—24厘米,穗粗5.0厘米,穗行数16—18行,籽粒黄色,百粒重36.8克。容重740—773克/升,接种鉴定结果,高抗大斑病,抗丝黑穗病。苞叶薄且少,成熟时自然蓬松,适宜机械化收获籽粒,破损率极低,也适宜机械化收获果穗,剥净率可达99%。一般垧保苗5—5.5万株。
产量表现:2016年区域试验平均公顷产量13000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12.5%。
适宜区域: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等地区。
领科189
特征特性:出苗至成熟126天,属中熟偏晚品种。幼苗绿色,叶鞘紫色,叶缘紫色,花药绿色,颖壳绿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92.0厘米,穗位103.0厘米,成株叶片数21片。花丝绿色,果穗筒形,穗长19.9厘米,穗行数16〜18行,穗轴红色。籽粒黄色、马齿型,百粒重40.5克。人工接种抗病(虫)害鉴定,抗丝黑穗病,中抗茎腐病,感大斑病、弯孢菌叶斑病和玉米螟。籽粒容重775克/升,粗蛋白含量11.46%,粗脂肪含量3.73%,粗淀粉含量72.40%,赖氨酸含量0.30%。
产量表现:2014〜2015年吉林省区域试验,平均公顷产量13483.0公斤,比对照先玉335增产6.4%;2015年生产试验,平均公顷产量12043.7公斤,比对照先玉335增产6.8%。
栽培要点:选中等肥力以上地块种植,4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种,一般公顷保苗5.50万〜6.0万株。注意及时防治玉米螟。
适应区域:吉林省玉米中熟下限和中晚熟上限区。
选育单位:魏巍种业(北京)有限公司
和育189
出苗至成熟128天,需要≥10℃活动积温2650℃—2700℃.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叶缘紫色,花药绿色,颖壳绿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92厘米,穗位高103厘米,成株叶片数21片。花丝绿色,果穗筒形,穗长19.9厘米,穗行数16—18行,穗轴红色,籽粒黄色、马齿型,百粒重40.5克。籽粒容重775克/升,粗蛋白含量11.46%,粗脂肪含量3.73%,粗淀粉含量72.40%,赖氨酸含量0.30%,一般垧保苗5.5—6.5万株。
苗期耐低温,耐盐碱,出苗整齐,安全省心。
根系比对照品种深约一倍,抗旱能力强,耐瘠薄能力突出,更利于后期充分灌浆,保障早熟不早衰。
高抗大斑病,茎秆细且韧性好,既高抗倒伏,又特别适宜机械化收割。
籽粒宽大,出籽率高,灌浆更饱满充分,且水分更低,米质更光亮,产量更高。
苞叶既薄且少,成熟后呈现自然松散状态,脱水更快。轴硬且细,适宜机械化收穗,苞叶剥净率达98%以上,也可直接机械化收粒,破损率极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