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张福锁:从人才培养,看科技小院为什么受到国际关注!

发布时间:

2017-10-13

他是中国化肥领域里的名人,在国际也享有盛誉;

他是一位科技专家,却又不止是技术的指导;

他是一位被仰望的研究学者,却总流连在田间地头;

他是一位教育家,却打破了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

他就是中国农业大学资源环境与粮食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农业部科技委委员、教育部科技委农林学部委员、全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专家组组长、国家环境特约检察员、北京市人大代表、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和国家科技部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张福锁。

让更多的业内同行认识张福锁教授的或许不是他那么多的头衔,虽然那是他近30年工作能力的一个最好说明;相比之下,由他牵头的科技小院在全国乃至国际的影响力,才是其最耀眼的成绩!

布局在农村的“田间课堂”

2012年,记者接触到由河南农业大学叶优良教授指导的河南禹州科技小院,十几名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大学生在研究生的带领下,在禹州市顺店镇康城村的一个院落,设立简易教室给农民讲课,到田间地头做指导,进村入户做调研,还做了很多推广农业技术的试验示范……对于学生来讲,这是一种独特的成长经历,对于老师来说,这是另一种人才培养方式。这个小院落俨然成为一个“田间课堂”,大学生的理论实践课堂,农民的技术学习课堂。

                  科技小院分布图

 

《农资与市场》传媒:去年9月份的时候,国际顶尖杂志《自然》发表了有关科技小院的文章,引起了大家的关注,截至目前全国已经存在多少个类似曲周这样的科技小院?

张福锁:是的,去年《自然》杂志发表了曲周科技小院的研究论文《科技小院让中国农民实现增产增效》,给了我们学生很大的鼓舞。

今年科技小院又增加了很多,已经达到90个左右。当前,科技小院主要有三种运作模式,三分之一是中国农业大学自己的老师和学生在运行,三分之一是各地方农业大学的合作伙伴组织学生运行,三分之一是企业与当地政府合作运行。例如广西的金穗科技小院、四川龙蟒科技小院都是企业运行的,山东乐陵科技小院主要由政府运行。不管是哪一种运作模式,我们的目的都是一致的,希望通过科技小院这一平台能够开展更多的技术服务与推广。

 

张教授在田间给农户指导种植技术

《农资与市场》传媒:8年的时间,科技小院设定的目标有没有变化?您认为科技小院最成功的地方在哪里?

张福锁:小院最早是想做技术应用和示范的,我们研发的好技术能不能让农户用在田间?但是在科技小院运作这些年来看,第一个成功的是人才培养,我们也获得了教育部的二等奖,(这个是意外的,开始我们并没有把这个作为主体)。其次,在人才培养基础上,我们又抓了科学研究,像曲周的研究工作发表在《自然》上,就证明了我们科学研究也实现了顶天立地;社会服务这一块,今年1月份,全国三农创新奖也给我们了。

《农资与市场》传媒:这么多的奖项都颁给了科技小院,说明科技小院这种模式引起了更多人的关注,在农业服务生产中的功能也获得了认可。

张福锁:对,人才培养、技术推广、科学研究,这三个功能我们现在做的都很好。原来很多人担心,搞技术推广就做不了科学研究,学生没有像样的科学论文,最后毕不了业,没有大学考核的成果,但是这些问题在科技小院的学生身上都不存在,相反比在学校里的学生做的更好。

科技小院,我们过去几年做的叫1.0版,主要围绕着帮农民怎么增产增收,原来的思路是转变高投入、高环境代价的农业,来实现我们减肥增效、增产增效和提质增效,我们第一期的目标基本达到。我们现在升级到2.0版,希望学生在农业、工业、商业等领域也能得到全方位的段炼和提升。

《农资与市场》传媒:从科技小院走出去的学生,具备了理论与实践,双重能力的提升,应该比学校的学生更容易接受市场上的认可?

张福锁:是的,目前我们培养的学生还不错,从科技小院出去的学生,研究生培养期间就在做基层的生产技术,跟农民打交道,了解农民,对农民有感情,也跟肥料经销商打交道,了解市场,毕业工作后,进入角色比较快。而相比之下,从课堂走出来的学生,反而不接地气,具备的能力也只是单纯停留在理论上。

尽管我们学生培养模式已经获得认可,但是我们更希望学生出来能够创新创业,自己开公司,在这一方面,我们对学生在科技小院期间的培养还不够,跟产业的联系还是少了点,我们现在也在探索。比如最近来找我们做科技小院的电商,卖肥料却没有服务,所以他们希望科技小院给他们做支撑,当然科技小院可以给他们做很好的支撑。科技小院现在没有物流和销售网络,但是如果科技小院和电商结合,马上就可以建一个独到的平台,给农民直接做服务;另外找我们合作的,还有环境治理的公司,做河流治理,河流两边的土地全部流转,河道内治污染,土壤里面搞净化,生产特殊农产品。他们做环保,不会种地,他们流转几千亩,几万亩,就希望科技小院给他们做支撑,所以我们最近也在尝试跟环保产业相结合。

《农资与市场》传媒:我曾经也到科技小院体验过,我觉得科技小院的学生是非常辛苦的,从城市再回到农村,对于他们而言需要一定的勇气。

张福锁没错,科技小院的学生很辛苦,长期驻扎在生产一线,有的还是从小在城市长大的,没去过农村,不了解农村,但是他们愿意下到基层,这对于我们搞农业科研的来讲,恰恰就是最有价值的地方如果不下田,不吃苦,不真正的参与到农业生产实践中,对于专业硕士研究生就没有价值了,正是科技小院的经历,才让这批从科技小院走出来的学生更加与众不同。科技小院也推出了四本有关学生与科技小院的书籍,记录的都是他们的感悟与成长。

后记:

科技小院无论是技术服务、科学研究、技术推广,还是人才培养、文化传播等多方面的功能,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网上不乏多家媒体对于科技小院的全方位报道。本次对话张福锁教授,单就科技小院部分聊得更多的是那些坚守在农村的大学生们,因为我觉得他们身上蕴藏着“接班人”对于推动农业产业发展的态度!此外,也含有张教授眼中对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升级探索。

从2009年到今天,8年的时光,从科技小院走出来的大学生,经历了在农业生产一线的各种考验,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后,相继走上了工作岗位,或许你的身边就有来自科技小院的农技人员,不如闲余时刻听他们说一说在科技小院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