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贫瘠弱碱变粮都 绘就振兴美景图——打造通榆新洋丰832平台三载销量领跑典型案例
发布时间:
2023-04-18
2022年5月6日,中国供销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暨“832”平台推出的供销云仓农产品质量溯源平台正式上线,全国仅有三家企业首批上线。吉林大学全产业链帮扶和打造的脱贫地区现代化农业企业——通榆新洋丰就是这优中选优的三家企业之一。通榆新洋丰能获此殊荣,源自于一流的产品质量、一流的售后服务、一流的百姓口碑,更得益于吉林大学的科技投入,也正是以上要素,使得通榆新洋丰近三年以年均超亿元的“832”平台销量,连续位列全国三甲,成为吉林大学定点帮扶的亮点。
得知获此殊荣的一刻,通榆新洋丰会议室内掌声雷动,这其中有企业的管理层、有企业签约的农户、有吉林大学各学科的帮扶专家。植物科学学院院长都兴林教授显得格外激动,因为企业的成功并带着数以万计的通榆百姓走向致富,正是他近三十载钻研农业、六载躬耕通榆最美的初心和最好的回报。
都兴林,吉林大学唐敖庆卓越教授、吉林大学植物科学学院院长、教育部高等学校植物生产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全国教育扶贫和乡村振兴专家组成员、吉林省第二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脱贫攻坚实践团队负责人。都兴林教授团队围绕作物种质资源创制、优异基因资源挖掘、重要农艺性状遗传解析与分子育种技术、水稻新品种培育与推广等方面开展系统研究,并取得重要进展,破解民族种业发展的“芯片”瓶颈,作为第一完成人培育的国家级审定水稻新品种吉大319荣获第八次全国评比特等奖。作为吉林大学最早开始定点帮扶通榆的专家之一,六年多来,都兴林扎根通榆大地,为通榆企业发展、为农户增收倾尽所能,将近三十年的科研成果奉献给了通榆。他将论文写在通榆大地,将大地上的成果反哺学生培养,为定点帮扶乡村振兴事业贡献一腔热血正是他置身农业、科技报国的初衷和一生追求。
专利种源——打开致富之门“金钥匙”
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强调,种源要做到自主可控,种业科技就要自立自强。习近平总书记更是五年三次到吉林视察,让吉林争当农业现代化的“排头兵”,对吉林农业念兹在兹寄予的厚望,也时刻激励着都兴林院长和他的团队。参与学校定点帮扶工作,助力乡村振兴,都兴林持续加大对专利种源的研究、培育和申报力度,已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审定水稻、玉米、大豆专利品种35个,累计推广220万公顷,增产20亿公斤,实现农民增收近50亿元。
从2015年率先在通榆县某种植专业合作社盐碱地上示范种植水稻新品种并获得成功开始,都兴林教授及其团队培育的耐盐碱、抗倒伏水稻品种,陆续在通榆县乌兰花镇等多个地区示范推广,其中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吉大3、吉大6、吉大7等为代表的水稻品种,凭借自身种质优势,推动当地水稻产量增产8%,稻谷品质提高一个等级,农民每亩收益提高150元。同时,都兴林院长把学院各方向团队带到通榆,参与学校定点帮扶工作,通过通榆新洋丰,将科技成果转化。吉大豆3、吉大豆19为代表的大豆品种,吉大218、吉大219为代表的玉米品种相继在通榆高产示范成功,其中大豆公顷产量达6000-7500斤,较之前增产2倍以上。玉米高产样板田公顷产量达到12000公斤,比向邻近同等条件对照田增产50.2%。
田间课堂——撑起稳定增收“保护伞”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中强调,要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以都兴林为代表的吉林大学定点帮扶专家团队始终牢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使命担当,以定点帮扶通榆县乡村振兴为契机,不断优化“五育并举”的中国特色“知农爱农”人才培养体系,同时致力于向农民和农技人员传经送宝。“三分栽、七分管”,田间技术是高产的关键。2020年,都兴林教授利用良种良法配套技术,与通榆新洋丰签订收购合同,指导通榆县乌兰花镇陆家村改良水稻种质方法,使得原本属于宅基地、被公认为不适合种庄稼的1200亩水稻田当年增产30%,增收60万元。通榆新洋丰又在吉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专家团队、艺术学院设计团队等指导下,将这弱碱地上优质水稻加工成胚芽米,目前已经走进全国百姓餐桌。
2016年,最早由中国农大张福锁院士发起的“科技小院”在河北曲周开始示范实施,通榆新洋丰紧跟这一步伐,将张福锁和他的“科技小院”带到了通榆。都兴林教授同中国农大、吉林农大等专家教授一道,共同着力推动通榆“扶贫科技小院”建设。虽然通榆与长春相距300余公里,但都兴林基本保持平均一个月两次往返,每天24小时随时与当地农户对接,全程、全方位为农民提供技术支持。同时,都兴林组织植物科学学院专家团队在通榆新洋丰与吉林大学共建的培训基地开展系统、高效、“接地气儿”的农民培训,围绕种植业结构调整策略、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土壤培肥与养分管理等内容,集中举办专题培训班12期;围绕整地、播种、灌溉、追肥、病虫害防治等技术实施,开办田间大课堂,惠及1000余农户。其中,通榆新洋丰签约农户韩先孝种植的玉米田,从14000斤增产到21700斤,签约农户陈海军耕种的9公顷谷子和玉米地在2018年纯收入就突破了70000元,成了脱贫户的典型代表。
在都兴林及吉林大学多学科专家的帮助下,新洋丰通过“扶贫科技小院”,不仅帮扶贫困户助力脱贫,而且更加有力地推动了当地农业的转变与发展模式,实现“校、政、企、农”,即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当地党委、政府、农业企业、农户融合发展之路。通过“科技小院”+贫困户、种植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模式的推动,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先后成立了具有通榆特色的“育林粉条厂”“米面加工厂”“问香禾”“落不下”等绿色优质农产品品牌,并在各种销售平台响彻全国。科技专家做技术支撑,从选地到选种、从耕作到施肥、从收获到加工,全过程的科技指导让“新洋丰”的产品更加优质绿色,从“田间”直接到“餐桌”的产品供应模式,也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2019年,都兴林教授的“水稻医生”问诊四步法被新华社等媒体广泛报道。2021年,都兴林教授团队获评吉林省第二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产业延伸——踏上共同富裕“快车道”
2021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强调,要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强农畜产品标准化、绿色化生产,做大做强有机特色产业。吉林大学持续加大对以通榆新洋丰为代表的一批企业的帮扶力度,从种植到加工、从包装策划到品牌营销、从直接购买到帮助销售,贯穿产业每个环节。
都兴林教授带领团队帮助通榆新洋丰选定水稻种植基地,提供优质水稻品种。种植期间,团队专家深入基地田间,踏查水稻长势,提供田间管理技术。水稻收获期间,现场指导晾晒、脱粒等加工环节,积极参与通榆新洋丰新生产线的搭建,为新洋丰获得一流稻米产品提供全程技术支持。都兴林教授表示,随着吉林大学对通榆县定点帮扶工作的深入推进,将带领团队继续将阶段性成果做实、做深,未来两年吉大优质、高产、抗逆水稻品种的种植面积将由15万亩增加到30万亩,实现翻一番的目标,为老百姓带来真真切切的实惠。
六载牵手,一路高歌。吉林大学历届主要校领导先后多次到通榆新洋丰实地调研指导;吉林大学东北振兴发展研究院乡村振兴中心、吉林大学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吉林大学教学与科研实践基地、吉林大学吉林省生物质改良盐碱土壤及现代绿色农业工程研究中心等先后在通榆新洋丰挂牌;近百位专家教授扎根通榆大地,把科研项目立在新洋丰,把科研成果转化在新洋丰;吉林大学多个学院把通榆新洋丰作为党支部共建和党史教育实践基地,在吉林大学全产业链的帮扶下,通榆新洋丰从名不见经传的当地小企业,发展而成吉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吉林省五星级扶贫龙头企业、吉林省产教融合型企业,入选全国“企业精准扶贫综合案例50佳”,是吉林省唯一一家入选企业。
2022年,在吉林大学专家团队的帮助下,通榆新洋丰在通榆县双岗镇建设科技示范园,总面积322公顷,其中,大豆制种田20公顷,示范田100公顷;玉米优质高效技术示范200公顷;通榆县本地古老的农作物品种扩繁2公顷,成为通榆农业重要示范样板工程。
“过去,新洋丰没有向国家伸手要过一分钱,没有向省里要过啥项目,以后,我们也会继续带着优质的‘问香禾’‘落不下’系列农产品,带着36万通榆家乡人民的希望,做脱贫致富的带动者、做绿色农产品的生产者、做健康品质生活理念的传播者……”面对成绩,通榆新洋丰董事长毕见波没有一丝骄躁。在长春和北京设立运营中心、设立前置仓储中心、引进高端人才、引进现代化生产线、扩大种植基地、进行新产品开发和品质升级……不用扬鞭自奋蹄,来不及悠闲品尝脱贫攻坚胜利的果实,通榆新洋丰已经重新披上乡村振兴的战袍,挥旌启航,而吉大对新洋丰的帮扶也仍将继续。